气候变化与“公地悲剧”
2022-09-21 12:26:19
  • 0
  • 0
  • 0
  • 0

气候变化与“公地悲剧”——

据《新京报》报道:9月13日,第77届联合国大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这是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联大首次举行线下会议。本届会议主题设定为“分水岭时刻:以变革方案应对相互交织的挑战”,其中的焦点之一就是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新闻发布会上向参会的各国官员及代表喊话,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不要让世界淹没”。“淹没”二字来自于古特雷斯前不久访问巴基斯坦的所闻所见,特大洪灾所带来的严重破坏给他留下了惨痛的印象。

事实上,巴基斯坦远并不是今年唯一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今夏欧美地区乃至吾国也经历了罕见的高温和干旱,致使山火频发,许多河流的水位跌至历史最低。在此背景下,本届联大有关气候变化的议题或可简称为“气候正义”。古特雷斯指出,全球气候危机应对措施不充分,其本质是一种不公正,“无论是巴基斯坦、非洲之角、萨赫勒地区、小岛屿还是最不发达国家,世界上(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最脆弱的人没有制造气候危机,却正在付出可怕的代价。”古特雷斯强调,二十国集团须在减排方面起到“带头作用”,至少一半的气候融资必须来自主要经济体。

如果说之前关于气候变暖的警告多少还是一种“狼来了”式的预言的话,那么,今年全球性的极端高温已成为人们的深切感受。让笔者感到沮丧的是,人类并没有因此而捐弃前嫌、团结一致来应对气候变化,反而还纷争不断乃至大动干戈。仅仅从这个意义上看,笔者也坚决反对所谓的“特别军事行动”,说得轻一点,这简直就是在“添乱”,何况当前全球还有挥之不去的新冠疫情。

不仅如此,在笔者看来,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还面临一大制度性困境,这就是经济学所称的“公地悲剧”。所谓“公地悲剧”,简单地说就是人们过度使用公共资源,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具体来说好比一块公共所有的草原,理论上人人都可以在此放牧牲畜,实际上却无人管理养植,最终造成草被啃光、水土流失,沦为一片荒漠。

笔者之所以认为当今人类的应对气候变化存在“公地悲剧”,盖因气候这个东西是不分国界的,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造成责任的缺失。即便某国出台有效的治理措施,但却挡不住其它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飘洋过界侵蚀本国。而由于种种原因,人类社会又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国家的存在,同时又由于各国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有的富裕有的贫穷,这就使得应对气候变化上难免会互相推诿指责。事实上每年的世界气候大会人们都会争执不休,而大自然的气候变化不会停下来等待人类达成一致意见,结果就是气候变化的速度远快于人类的应对速度。尽管减排低碳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专家的共识,但“政治正确”是一回事,人们能否普遍地让将它置于自己的经济利益之上又是另一回事。

在这种情况下,按理联合国应该起到“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作用。惜乎它只是一个国际协调机构,无权代替主权国家作出决策,而且也无法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在笔者看来,这是当今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最大的制度性障碍。

笔者愚钝,对此也给不出什么好的解决办法。至少在现阶段,人类社会不可能消除国界实现“世界大同”,不仅如此,追求更富足的生活乃人之所欲,然而这种追求也隐藏着过度消耗资源、带来各种污染包括气候变化的可能,那么,人类是否能做到控制自己的某些欲望来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呢?

也许只能寄希望于这样一种假设:通过科研攻关,科学家们最终能够使得新型绿化能源取代大部分的传统化石能源(这是造成碳排放过量和气候变化的主要成因),从而使其既能满足人们对富裕生活的追求、又能遏止气候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与市场经济之间形成“逻辑的自洽”。

但愿这不是笔者的空想。(未名日记9月21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