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电力:“商品”变为“半公共品”
2022-09-23 12:36:34
  • 0
  • 0
  • 0
  • 0

欧洲电力:“商品”变为“半公共品”——

世人皆知,俄乌冲突爆发后,作为对欧盟制裁的反制,俄罗斯大幅降低了对欧天然气出口,到9月初干脆宣布“北溪1号”管道无限期关闭。据财新网报道,目前俄管道输欧天然气占欧洲进口量已从去年的40%降至5%以下,由此造成欧洲天然气价格上涨了10倍之多,同时其电力价格较年初上涨了6倍以上。

为了压降不断飙升的电价,当地时间9月14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紧急干预措施草案,具体内容包括:建议各成员国在用电高峰时段降低5%以上的用电需求,明年3月31日之前将总体电力需求减少10%以上;对低成本发电企业将设置收入上限,当电价超过180欧元/兆瓦时,企业超额收入将由各成员国政府征收,用于补贴消费者;对用燃油、天然气和煤炭发电的企业,凡今年利润超出过去三年平均利润20%以上的部分亦将被临时征收暴利税用以补贴消费者。尽管这份草案还需在9月30日的欧盟能源部长紧急会议上审议,给欧盟及成员国留有两周时间进行讨论,但欧盟以行政干预来控制电价的意图已非常明确。

显然,这种干预方式是非市场化的。尽管事出有因,但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市场不是万能的”。所谓市场经济,本质上应是“自由经济”,企业自主经营、自主定价,所获利润缴纳法定税收后也归其自有,但这种“自由”需以社会稳定为前提。然而当战争来临,既无社会稳定可言,市场规则也被打破,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的运作也就很难保证它的完全市场化。实际上欧盟推出的上述行政干预措施,将使得原本属于商品性质的电力变成了“半公共品”,或者说至少在电力领域开始实施一种“半市场(计划)经济”。

所谓“半公共品”,就是指企业仍可以自主生产经营,但其价格和利润率要受到政府的管控,为的是让广大民众的生活成本不至于高到难以承受。欧洲的电力之所以要从商品(暂时性)地变为“半公共品”,起因在于制裁俄罗斯并遭到俄的反制,致使欧洲电厂用于发电的能源价格飙升,电企的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不得已只好同步提高电价,令欧洲百姓苦不堪言。将电力变为“半公共品”实行价格和利润率管控后,电企无法像在正常情况下那样追求“利润最大化”,只能在政府允许的价格和利润率范围内生产经营。如此虽然损失了部分“效率”,但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公平”。

诚然,这对作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的欧盟来说是无奈之举,因为它与俄罗斯的能源贸易已大幅削减。笔者由此联想起几年前吾国的一位著名企业家曾有预言,大意是没有了国际贸易,战争就会随之而来。笔者对此深以为然,道理在于只要互有贸易往来,各国之间就会有利益牵扯,即使彼此有矛盾、有摩擦,也会遵循“要文斗,不要武斗”的规则;一旦没有了贸易关系,那就很容易“一言不合,拔刀相向”。正因为如此,经贸往来一向被视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而吾国之所以坚决反对“脱钩”,除了经济利益的考量,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防止矛盾激化为冲突。

当然反过来也可以说,战争来了,贸易就将严重受挫:当前俄美之间、俄欧之间就是处于这样的状况,至于俄乌之间的经贸更是已经“一刀两断”。尽管美欧没有直接派兵参与俄乌之战,但与俄罗斯的经贸关系也已趋向冻结。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有害无益的,区别只在于对哪一方的损害更大。

笔者由此还联想到另一个问题:市场之所以不是万能的,一个约束条件就在于能源的有限。盖因市场经济的一大特征就是自由竞争,竞争固然会出效率,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但必须建立在能源是无限可用的基础上。若能源是有限的,竞争越激烈,对能源的消耗就越多、越快。极致而言,假设有一天地球的能源将被消耗殆尽,市场经济或也将不得不转变为计划经济,只能用行政的方式来分配剩余的能源。——欧盟的上述草案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就预示了这一点。

好在到目前为止,几千年来人类社会虽然纷争不断,但总是会通过科技的进步找到新的能源,从木柴、煤炭到石油、天然气,再到对核能、太阳能、风力、水力的利用。所以,笔者以上的联想只是个“假想”。希望这个“假想”永远不会有被证实的一天。(未名日记9月23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